您的當前位置: 典藏網 > 收藏熱點 > 我國最早出的紙鈔是哪個朝代?

我國最早出的紙鈔是哪個朝代?

作者:典藏網 發(fā)布于 2016-07-14 08:15:26 瀏覽 622 次

是北宋。 
   北宋初年,四川成都出現(xiàn)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(xiàn)錢保管業(yè)務的“交子鋪戶”。存款人把現(xiàn)金交付給鋪戶,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(xiàn)金的數(shù)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卷面上,再交還存款人,當存款人提取現(xiàn)金時,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,即付3%的保管費。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“交子”。這時的“交子”,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(jù),而非貨幣。 

  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(fā)展,“交子”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,許多商人聯(lián)合成立專營發(fā)行和兌換“交子”的交子鋪,并在各地設交子分鋪。由于交子鋪戶恪受信用,隨到隨取,所印“交子”圖案講究,隱作記號,黑紅間錯,親筆押字,他人難以偽造,所以“交子”贏得了很高的信譽。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,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,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(xiàn)錢的“交子”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。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,“交子”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。后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(fā)現(xiàn),只動用部分存款,并不會危及“交子”信譽。于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(tǒng)一面額和格式的“交子”,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(fā)行。這種“交子”已經是鑄幣的符號,真正成了紙幣。但此時的“交子”尚未取得政府認可,還是民間發(fā)行的“私交”。 

 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,恪守信用的。有一些惟利是圖、貪得無厭的鋪戶,惡意欺詐,在濫發(fā)交子之后閉門不出,停止營業(yè);或者挪用存款,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,使所發(fā)“交子”無法兌現(xiàn)。這樣,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,便往往激起事端,引發(fā)訴訟。于是,景德年間(1004-1007年),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,剔除不法之徒,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。至此“交子”的發(fā)行始取得政府認可。 

   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政府設益州交子務,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(jiān)官主持交子發(fā)行,并“置抄紙院,以革偽造之弊”,嚴格其印制過程。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(fā)行的紙幣――“官交子”。它比美國(1692年)、法國(1716年)等西方國家發(fā)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,因此也是世界上發(fā)行最早的紙幣。 

  “官交子”發(fā)行初期,其形制是仿照民間“私交”,加蓋本州州印,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,一般是一貫至十貫,并規(guī)定了流通的范圍。宋仁宗時,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。到宋神宗時,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。發(fā)行額也有限制,規(guī)定分界發(fā)行,每界三年(實足二年),以新?lián)Q舊。首屆交子發(fā)行1 256 340貫,備本錢360 000貫(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),準備金相當于發(fā)行量的28%。“交子”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內,后來雖在陜西、河東有所流行,但不久就廢止了。 

   宋徽宗大觀元年(1107年),宋朝政府改“交子”為“錢引”,改“交子務”為“錢引務”。除四川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廣等地仍沿用“交子”外,其它諸路均改用“錢引”。后四川也于大觀三年(1109年)改交子為錢引。 “錢引”與“交子”的最大區(qū)別,是它以“緡”為單位。“錢引”的紙張、印刷、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。但“錢引”不置鈔本,不許兌換,隨意增發(fā),因此紙券價值大跌,到南宋嘉定時期,每緡只值現(xiàn)錢一百文。 

   到了元代,進一步完善了紙幣制度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?波羅來到中國后,發(fā)現(xiàn)了元代使用的紙幣,于1298年撰寫的《馬可波羅記》中,詳細介紹了我國紙幣印制工藝和發(fā)行流通的情況。從此,歐洲人了解了紙幣。美國學者羅波特?坦普爾說:“最早的歐洲紙幣是受中國的影響,在1661年由瑞典發(fā)行。 #p#分頁標題#e#

   據(jù)說,著名的傳世北宋“交子”鈔版已被日本人所收藏。 
歷史意義 
紙幣的出現(xiàn)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。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“白鹿皮幣”和唐代憲宗時的“飛錢”。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(zhàn),國庫空虛,為解決財政困難,在鑄行“三銖錢”和“白金幣”(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)的同時,又發(fā)行了“白鹿皮幣”。所謂“白鹿皮幣”,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,每張一方尺,周邊彩繪,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。由于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,因此“白鹿皮幣”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,并沒有用于流通領域,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,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。“飛錢”出現(xiàn)于唐代中期,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,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,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(shù)目,之后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。此憑證即“飛錢”。“飛錢”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(yè)務,它本身不介入流通,不行使貨幣的職能,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。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“交子”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。 

   紙幣出現(xiàn)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,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(fā)展的必然產物。宋代商品經濟發(fā)展較快,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,而當時銅錢短缺,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。當時的四川地區(qū)通行鐵錢,鐵錢值低量重,使用極為不便。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,每千鐵錢的重量,大錢25斤,中錢13斤。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,重約 500斤,要用車載。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,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(xiàn)于四川的主要原因。再者,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,但全國貨幣并不統(tǒng)一,存在著幾個貨幣區(qū),各自為政,互不通用。當時有13路(宋代的行政單位)專用銅錢,4路專用鐵錢,陜西、河東則銅鐵錢兼用。各個貨幣區(qū)又嚴禁貨幣外流,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。此外,宋朝政府經常受遼、夏、金的攻打,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,也需要發(fā)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。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―― “交子”的產生。 

   “交子”的出現(xiàn),便利了商業(yè)往來,彌補了現(xiàn)錢的不足,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(yè)績。此外,“交子”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(fā)行最早的紙幣,在印刷史、版畫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,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。 
誕生地考證 
過去的研究者曾認為,成都東門的“椒子街”應該是當時官方印制“交子”的地方。因為《成都城坊古跡考》對成都東門“椒子街”有這樣的解釋,“一說街名曰‘交子’,以宋代嘗設交子務于此。” 

   但是當?shù)氐呢泿攀詹丶覍Υ苏f法提出了質疑,因為根據(jù)《成都金融志》中的文字解釋:“北宋益州的‘交子鋪’實為四川歷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,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準設立的紙幣發(fā)行機構。”顯然,說紙幣發(fā)行機構就是印制地,是沒有依據(jù)的。也就是說,沒有直接證據(jù)表明,“椒子街”就是“交子”的誕生地。由于“交子”誕生已900多年,又無具體的實物考證,只有從文獻資料中查找。 

   早在3年前,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就開始從歷史典籍入手,查找“交子”的誕生地。他從圖書館找來《全蜀藝文志》,查到了元代費著的《楮幣譜》中有一段文字:“元豐元年(公元1078年)增1員;掌典10人,貼書69人,印匠81人,雕匠6人,鑄匠2人,雜役12人,廩給各有差。所用之紙,初自置場,以交子務官兼領,后慮其有弊,以他官董其事。隆興元年(公元1163年),使特置官一員蒞之,移寓城西凈眾寺。” #p#分頁標題#e#

   這說明官方發(fā)行的“交子”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凈眾寺,不過經過了900余年,現(xiàn)在的成都早已沒有什么凈眾寺了,怎么找呢?后來,經過四川南充市的學者丁祖春的幫忙,詹星的查證又深入了一步,原來,凈眾寺最早建于東漢桓帝延熙年間,六朝時名為安浦寺,唐時名為凈眾寺,宋代換名凈因寺,元末明初更名為萬佛寺,明末張獻忠進川后毀于戰(zhàn)火,清代康熙初年重建,仍名為萬佛寺,地址就在成都西門金花橋側。 
古錢幣新發(fā)現(xiàn) 
   史學界一直認為,產生于北宋的“交子”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。南宋錢幣博物館館長屠燕治解釋,四川的地理閉塞,促使北宋時期出現(xiàn)“交子”,但“交子”不直接參與流通,商人從四川攜帶“交子”外出,仍然需要將“交子”再兌換成金銀銅錢等貨幣進行交易。“交子”是有價證券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支票。到了南宋時期,由于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銅幣的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,再加上南宋經濟主要靠海外貿易,導致錢幣大量流失海外,民間由此出現(xiàn)可以用于交易的“會子”,公元1160年臨安府知府錢端禮率先統(tǒng)一由政府出面發(fā)行“會子”,隨著他升任為戶部官員,“會子”也在全國范圍內發(fā)行。直到元朝,馬可波羅才將紙幣傳播到伊朗,而后傳到日本、高麗。直到500年后,即1690年,歐洲瑞典才出現(xiàn)紙幣。 

   紙幣的產生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經濟發(fā)達的象征。在南宋152年的歷史中,使用紙幣的時間長達100多年,共發(fā)行“會子”近14億貫,如果按照南宋當時1兩黃金兌換35貫銅錢的換算方法,相當于發(fā)行了1600多噸黃金。紙幣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