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當前位置: 典藏網(wǎng) > 收藏熱點 >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變化

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變化

作者:典藏網(wǎng) 發(fā)布于 2016-09-28 02:46:43 瀏覽 239 次

 

 

 

 

炎炎夏日,街頭小販瓜果攤又開始活躍起來,但短斤少兩令人討厭。說到短斤少兩,人們自然會想到“度量衡”的概 念,“度”表示長短,“量”代表體積,“衡”就是重量。在中國古代,由于各個朝代不同的斤重標準,“衡制”也各不相同。先秦時1斤僅為現(xiàn)代半斤,南北朝為 多取于民又成倍地加大斤重;如果論標準斤重的分量,則以唐代最足,但中唐后開始“短斤少兩”……“斤”,是中國衡制中最為古老、使用最廣的重量單位之一,雖然現(xiàn)代推行公斤制,但民間在交易中,仍習慣用斤,俗稱“市斤”。

 

現(xiàn) 代1斤相當0.5公斤,為500克。那么古代1斤有多重?不同朝代、不同時期均不一樣。從中國衡制發(fā)展史來看,中國早期斤重標準遠少于現(xiàn)代??梢钥甲C的最 早的1斤約為147.5克。這一結(jié)論,源自《漢書·食物志》的記載:“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:黃金方寸而重一斤。”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,姜太公為周朝建立了 九府流通財幣的辦法,規(guī)定黃金一寸見方為一斤重。

 

“黃金方寸而重一斤”是西周時期的計重標準,西周時的一寸有多長?民國計量專家吳 承洛據(jù)清吳大澂所藏“玉璧度尺”認為,應是1.97厘米。據(jù)此推算,西周1立方寸黃金的體積為7.645立方厘米,乘以黃金的相對密度19.3克,便可以 知道西周時一斤為147.5克。19.7厘米為周代“小尺”的標準長度,后來還有“大尺”,相應地一斤的重量也隨之增加。

 

用黃金的比重來確定1斤重量的標準,在較富裕的齊國和盛產(chǎn)黃金的楚國等地廣泛使用。而在產(chǎn)黑黍的地區(qū),則流行一種“黃鐘定衡法”,以古黃鐘一龠所容的120粒黍之重為半兩,約為7.8克,這樣以16兩為1斤算起來,一斤約為250克,相當于現(xiàn)代半斤。一斤為250克,是春秋戰(zhàn)國多國使用的斤重標準。如北方的燕國 ,其1斤也接近250克,河北易縣燕下都戰(zhàn)國墓出土的8件金飾,根據(jù)背面斤兩銘文,每斤合248.4克。

 

根據(jù)尺寸換算而來的斤重,隨長度的變化而有差異,加上有的諸侯國用“黃金比重法”,有的則行“黃鐘定衡法”,也造成了斤重的不同。中東部齊、楚等國的1斤少于250克,而中西部的秦、晉等國的1斤多于250克。正因為度量衡的混亂,標準不一,秦始皇在統(tǒng)一中國后,首先統(tǒng)一了度量衡。

 

南北朝時北魏鐵權1斤約合593克

 

俗 話說“半斤八兩”,喻指雙方不相上下。這原是形容計量方法中的“十六兩制”,即1斤等于16兩,半斤自然就是8兩。十六兩制是中國古代傳統(tǒng)的衡制,除了十 六兩制外,還有一些不同的計算方式,如“十八兩制”,即18兩為1斤,據(jù)《隋書·律歷志》,南朝“齊以古秤一斤八兩為一斤”。還有“二十四兩制”,以24兩為1斤。二十四兩制一般用于黃金的稱量,而十六兩制用于一般物品。二十四兩的單位不是使用斤、兩,而是鎰、钅斤,“鎰”與“斤”同級,重量基本一樣,漢代時為了統(tǒng)一,稱黃金時的鎰也改為斤。

 

秦 漢時期,標準1斤的重量基本上在250克上下。西漢末王莽新朝恢復古制,在度量衡方面也建立了一套新的度量衡系統(tǒng),并監(jiān)制了一批標準器。但考古中發(fā)現(xiàn),王 莽新朝的1斤少于250克,而專家對現(xiàn)存王莽時所頒標準量器銅嘉量的實測,也驗證了這一發(fā)現(xiàn):1斤約226.7克,比先秦少了20多克??脊胖羞€發(fā)現(xiàn)一個 現(xiàn)象,王莽時的權衡重量并不統(tǒng)一,不少出土權衡的1斤重都多于226.7克。如甘肅定西稱鉤驛出土的銘文銅石權,平均每斤重249.6克。為何又會有這種 現(xiàn)象?分析認為,這是官府收實物稅賦時所用的“入之以大”的衡器。

 

從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來看,從魏晉到隋,越往后1斤的重量越大,如三國時蜀 漢的景耀四年銅弩機,銘文稱“重三斤十二兩”,實重為1475克,每斤重達393.3克。而北朝的魏、齊兩國,斤重則超過王莽新朝斤重的兩倍,現(xiàn)存北魏鐵 權有的1斤為515.5克,有的則重達593克。到北周時,1斤重比王莽時增加了3倍,相當于680克。此即隋唐學者孔穎達《左傳正義》中所謂:“魏齊斗 秤,于古二而為一;周隋斗秤,于古三而為一。”這種“長斤多兩”其實比“短斤少兩”更不公平。有一種觀點即稱,這與官府征收租賦時加大斤重的分量以多取于民有關。

 ?keywords=ͭ&category=0